有机试剂简介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
一 有机试剂简介 从公元初到19世纪中叶,主要利用天然有机物(如动、植物的提取液)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了人工合成的有机试剂,例如用乙黄原酸钾检验镍、铜、钼;用桑色素检验铝;用重氮偶合反应检测亚硝酸根;用α-亚硝基-β-萘酚检测钴;用丁二肟检验镍等。在30年代提出了特效基团和50年代末提出了分析功能团理论以后,人们为了寻找不同离子的特效分析功能团,做了大量有机试剂的筛选工作,合成了不少有实用价值的试剂 (如铜试剂、新铜试剂、镉试剂、铍试剂、钍试剂等)。在 50年代以前,络合物在分析化学上主要以二元螯合物的沉淀反应用于定性检出、沉淀分离和重量分析等方面,50~60年代初以络合滴定法为主,从60年代后期开始,重点移到光度分析方面,同时又发展了螯合物有机溶剂萃取。8-羟基喹啉、腙类、肟类、羟肟酸类、多元酚类、1,10-邻二氮菲类、磷氧类萃取剂、β-二酮类、三苯基甲烷类酸性染料、呫吨类染料和偶氮染料等各类试剂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另一方面,有机试剂的结构理论研究(如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取代基的影响) 促进了新型有机试剂的开发,例如杂环偶氮类试剂。在此期间也发展了单偶氮变色酸类和双偶氮变色酸类试剂。70年代中期,吸附剂和螯合树脂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以来,中国分析化学工作者在不对称双偶氮变色酸类试剂的合成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成果。 二 在化学中的应用 冠醚 血红素、叶绿素、维生素B12等Fe(Ⅲ)、Mg(Ⅱ)、Co(Ⅲ)的螯合物以及酯酞类天然大环化合物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高选择性络合作用,是大自然给予人们有关制备高选择性有机试剂的仿生学信息。70年代中期,冠醚的合成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十几年来,从单环冠醚到穴醚、手征性冠醚各类大环化合物合成成功并在溶剂萃取、色谱法、液膜分离、容量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离子选择性电极等方面都已显示出特有的分析化学性能,特别是穴醚和光感冠醚的络合选择性更为突出,例如穴醚【2,2,2N】对Cd2+比对Zn2+具有一种特殊的选择性。可以期望,大环化合物在分离性质相近的离子、分离和富集微量元素方面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
发布人:台湾先弛 发布时间:2013年1月16日 已被浏览 3790 次 〖 打印本文〗 |